黄山小吃大全-黄山特色小吃美食介绍
来源:途吃网 时间:2021-12-15 17:34 阅览:次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是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全球首个旅游景区类世界优秀目的地。其境与绩溪县、婺源县共同构成的古徽州地区创造了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文化,文风昌盛,自古有”东南邹鲁“之称。
名点有徽墨酥、渔亭糕、苞芦松、顶市酥、冻米糖、麻酥糖、重阳糕、绿豆糕、秤管糖、伏岭玫瑰酥、芙蓉糕、益寿糕等;
小吃有:屯溪蟹壳黄烧饼(梅干菜烧饼)、挞馃(石头馃){根据原料分为“瞎馃”(即没有馅的馃):苞芦粿<即玉米粉粿>、发喜粿(米粿)<即白米粉/糯米粉/粳米粉粿>、寿桃粿和“馅馃”:韭菜馃、腌渍馃、豇豆馃、苋菜馃、香椿馃、豆黄馃、粉丝馃、南瓜丝馃、萝卜丝馃等)、苎叶馃(立夏馃)<即苎zhù麻叶馃>、艾叶馃(清明馃)}、艾叶饺、包袱饺(水馅包)、馄饨(小馄饨)、毛豆腐、臭豆腐、蝴蝶面、徽州小笼包、五城茶干、黟县腊八豆腐等。
豆腐脑髓
简介
豆腐脑髓是安徽歙县地区的汉族传统小吃。易消化吸收,因豆腐丸子很嫩,故命名为豆腐脑髓。
据传在明朝就以鲜嫩可口,汤乳白味美,价格低廉,闻名遐迩。
[!--empirenews.page--]徽州裹粽
简介
徽州裹粽,是安徽黄山地区汉族民间传统小吃。米粽全国各地都有,但黄山地区的粽子却独具风味,在包法、形状、内容上都与众不同。值得一提的是灰汁粽,灰汁粽先用草木灰滤水拌糯米裹制而成,因碱性重,粘性强,吃起来特别可口绵软,又便于短期存放,所以深受食客青睐。黄山徽州裹棕独具风味,其包法、形状都与众不同,黄山的裹棕都是长长的枕头粽,包粽子的是箬叶,箬叶,又称粽子叶,都是生长在高山上。用箬叶包糯米粽子,清香可口,别有风味。选取长大肥硕宽厚的箬叶,刷新干净,浸泡在水中一两天备用,整个粽子四只角,形如枕头。
[!--empirenews.page--]蝴蝶面
简介
蝴蝶面,是一种面食,在上海、江苏及沿江一带享有较高声誉,蝴蝶面类似于一种面粉类的速食,煮一煮拌些酱,即可食用,这一点有些类似于意大利的通心粉。徽州人视其为徽州风味小吃一类,又称为“面皮汤”,在徽州境内的绩溪、歙县一带都有其身影。其中徽州绩溪人爱用大鄣山所产的干笋、香菇与蝴蝶面共煮。故又称“笋菇蝴蝶面”。先将面皮切成菱形片,入油锅炸发捞起转放入炒锅中,加肉片、冬笋、虾米、火腿、香菇、青菜和肉汤炒焖入味后即成。面皮炸发焖软,爽口不腻。因菱形面皮形似蝴蝶,故名。
做法
将面皮切成菱形片,入油锅炸发捞起转放入炒锅中,加肉片、冬笋、虾米、火腿、香菇、青菜和肉汤炒焖入味后即成。面皮炸发焖软,爽口不腻。因菱形面皮形似蝴蝶,故名。徽州风味小吃。炒面采用徽式传统的座杠刀切面,比机器压面味道好,皮质柔润、爽滑、韧性大。配以半瘦肉、熟冬笋、开洋、水发香菇、精盐、味精、酱油、猪油、黄酒、蒜叶等佐料。炒成后,色泽翠黄,金丝缕缕,鲜香扑鼻,柔软润滑。既是宴席上的点心,又能随菜上桌。黄山民间小吃。米粽全国各地都有,但黄山地区的粽子却独具风味,在包法、形状、内容上都与众不同。以鸡计调精粉,擀成像纸一样的薄片,用铜制模型按压成栩栩如生的一个个蝴蝶,蝴蝶翅膀上缀有碾细的山楂片的星星点点,和细如发的青梅丝,红、绿、白三色相映,成为一种精致悦目的工艺品。面汤也有讲究掐去菜苔尖,用余下的部分榨取汁液,配上火腿、银鱼、虾米及香菇等等,佐以清澈甘冽的白龙泉水,放在用糠壳做燃料的文火上面煨,三沸以后滤去火腿等物,留汤备用。先热汤,再下面片;起锅前投入少许菜答尖。一经品尝,面片既爽口,菜苦尖又嫩又脆,汤汁鲜而不腻,它的色、香、味叫绝。
[!--empirenews.page--]皖花火腿
简介
皖花火腿,产于休宁县,可与浙江金华、云南宣威火腿媲美。其原料是皖南花猪,此猪个体偏小,肉质好,腌火腿色鲜、味美、香脆。休宁县腌制火腿已有千年历史。
历史文化
休宁县腌制火腿已有千年历史,据罗愿《新安志》载:“中家以上岁别饲大猪至二三百斤,岁终以祭享,谓之年彘,而方兴记以火肉(即腊肉、火腿)石芥为农民之珍”。明弘治《徽州府志》中记载:“多于入腊前后宰,藏瓮中磠淹槽沃近两旬,出而燎之干略带濡,置于闲屋当风处,名曰火肉,亦曰腊肉。”
[!--empirenews.page--]方腊鱼
简介
方腊鱼,是安徽的一道汉族传统名菜,取鱼中上品鳜鱼,特别是皖南黄山一带山溪名产桃花鳜,采用多种烹调方法精制而成。此菜造型奇特,口味多样。鳜鱼在盘中昂首翘尾,有乘万顷波涛腾跃之势,是不可多得的黄山佳肴。
历史文化
方腊鱼,又名"大鱼退兵将",宋末年,歙县七贤府人方腊利用食禁事魔教形式组织群众起义,反抗赵宋王朝。公元1120年即宋徽宗宣和二年秋,起义之火点燃。仅半年左右,即占浙、皖、赣的6州52县,威震东南。宋王朝集中了数十万军队对方腊起义军进行反扑。起义军因寡不敌众,便登上齐云山独耸峰。那里居高临下,地势险要,但不利久守。官兵攻山不上,便在山下驻扎,欲断其粮草,将起义军困死于山上。方腊在山上为此着急,但见山上有一水池,池中鱼虾颇多,便心生一计,命大家把鱼虾捕出投向山下,以此迷惑敌人。宋军官员见了误认山上粮草充足,不宜久围,便撤军西去。现在,临近黄山歙县的浙江淳安还有“方腊洞”,休宁齐云山上还有“方腊寨”等古迹,表明人民对于方腊的怀念之情是相当深厚的。
做法
原料
鳜鱼750克,青虾350克,猪肋条肉(五花肉)50克,鸡蛋清75克,
调料
白砂糖30克,醋10克,香菜10克,淀粉(玉米)20克,番茄酱120克,盐10克,味精5克,猪油(炼制)150克,小葱25克,姜25克,各适量
做法
1.将鳜鱼以脐门后下刀剞至中刺骨,顺中刺骨片下半爿鱼肉,再将另一爿鱼肉同法片下,铲去鱼皮。
2.鱼头尾和中刺骨连接在一起。
3.将鱼头略拍一下,鱼肉片成0.3厘米厚的薄片。
4.青虾挤出虾仁50克塌成泥,其余的去头壳留尾壳洗净。
5.猪五花肉剁成泥状。
6.葱姜洗净,切成碎末,用纱布包扎挤出汁水。
7.将头尾中刺骨部分和虾分别放在容器中加葱姜汁15克、盐15克、黄酒10克、味精少量,搅拌上劲后,加入虾仁泥拌成馅,做成4只小蟹形(用带尾壳的虾按成蟹爪和蟹足)。
8.鱼片用盐3克、黄酒3克、味精少量拌渍均匀。
9.再将鸡蛋清25克、淀粉5克放入抓拌使鱼片上浆上劲待用。
10.另将鸡蛋清50克、淀粉5克,调成蛋泡糊。
11.将带尾壳的虾取出,用洁布吸干水分,拍上干淀粉待用。
12.将4个“小蟹”和头尾中刺骨部分(竖着摆)分别上笼蒸至成熟定型,保温待用。
13.锅放在中火上加热,放人熟猪油,烧至三成热时,将带尾壳的虾逐个粘上蛋泡糊,下油中炸至外皮挺起捞出,再入四成热油重炸一次,随即捞出沥油即成高丽凤尾虾。
14.原油锅用旺火烧至五成热时,将鱼片分别投入油中炸至浅金黄色捞出,再用七成热油重炸捞出沥油。
15.立即将鱼头尾连中刺骨按鱼形摆好,鱼片分别排在中刺骨两边,周围撒上香菜,4只小蟹放在大盘四角。
16.同时另取锅放入熟猪油15克烧热,放人番茄酱、白糖、醋和水150毫升熬稠起光泽时,即均匀地浇在鱼片和蟹上,立即将凤尾虾的尾部向外围在四周即成。
技巧
1.蛋泡糊,又称高丽糊,因其色白、泡沫丰富,形似白雪,故又名雪衣糊。2.制作时将蛋磕在碗中,用打蛋器或筷子向同一方向抽打,先慢后快,先轻后重,中间不间断,待泡沫丰富,颜色洁白,将筷子竖在其中不倒,说明其糊合格。3.因有过油炸制过程,需准备熟猪油2000克。
[!--empirenews.page--]一品锅
简介
一品锅,是徽州山区冬季常吃的汉族传统美食,属于火锅类。“一品锅”的烹调比较讲究,在火锅里,锅底铺上干笋子,第二层铺上块肉,第三层是白豆腐或油炸豆腐,第四层是肉圆,第五层盖上粉丝,缀上菠菜或金针菜,加上调料和适量的水,然后用文火煨熟即成。此菜乡土风味浓,味厚而鲜,诱人食欲。
历史文化
相传,此菜由明代石台县“四部尚书”毕锵的一品诰命夫人余氏创制。一次,皇上突然驾临尚书府作客,席上出了山珍海味外,余夫人特意烧了一样徽州家常菜----火锅。不料皇上吃得津津有味,赞美不绝。后来,皇上得知美味的火锅竟是余夫人亲手所烧,便说原来还是“一品锅”!菜名就此一锤定了音。
[!--empirenews.page--]屯溪醉蟹
简介
屯溪醉蟹,是安徽省汉族名菜,属沿江菜系,已有140多年的历史。屯溪醉蟹个体完整,色泽青中泛黄,肉质细嫩,味极鲜美,酒香浓郁,回味甘甜,为宴上珍品。密封好的醉蟹,可保存两个月而不变质。
俗话说,“九月团脐十月尖”,此菜多在秋蟹肥季节制作。开坛之蟹,色青微黄,肉质鲜嫩,酒香浓郁,略有微甜。若不开坛,可保存两个月,开坛后则不宜久存。
做法
主料
螃蟹600克
调料
酱油60克江米酒80克姜15克盐10克大蒜(白皮)10克冰糖20克白酒20克花椒3克
烹饪方法
1.选用每只重150克左右的肥壮活蟹4只,先将它们放在活水中浸养两三天,让其吐尽泥沙,然后洗净沥干水分;
2.炒锅放小火上,放入盐和花椒粒,待盐炒热,花椒粒炒干时,将其倒在案板上,用擀面杖碾碎,做成椒盐;
3.姜蒜洗净,姜拍松,蒜拍散,备用;
4.取蟹1只掀开脐盖,挤出脐底污物,放入1/4的花椒盐5克,然后合上脐盖,掰下蟹爪尖1个,从脐盖上扎进蟹体内,钉牢脐盖,不便其张开,余下三只照上法制作;
5.取一只能容下四只蟹的坛子,将蟹装于坛中,坛口用两根小竹片十字形卡住,压住蟹身,勿使动弹;
6.将冰糖放酱油中加热熬化,晾凉后倒入坛中,再入徽州封缸酒、姜块、蒜,最后倒入高梁酒,用油纸将坛口扎紧密封,醉腌一个星期后,即可开坛食用。
小贴士:
1.坛口要卡紧封严,防止酒气外溢,以免影响其质量;
2.徽州封缸酒,即徽州的糯米甜酒,现在有改用黄山糯米甜酒的,味道也不错。
[!--empirenews.page--]歙县石头馃
简介
石头馃,徽州风味小吃名品。徽州传统面食,早在清代即负盛名,是有口皆碑的美食。
古城歙县的街头食摊,可以见到一种平底锅里放着一种扁平的面馃,上面压着一块油光滑亮的黑石头,面馃发出“嗤嗤嗤”冒油响声,喷发出袭人的异香,行人见了此种馃子,往往驻足摊头,等候品尝其味。
这种馃子是用石头压扁的,所以俗称“石头馃”。过去,徽商外出,都要携带这种馃子,是徽州人最爱吃的点心。从原料上分,这种馃子有米粉馃、油面粉馃和玉米粉馃三种。馃心一般是春上采摘的香椿嫩芽,去汁晾干,切碎后拌上猪肉丁和炒熟的黄豆粉。将这种馅卷在面皮中,然后压或扁圆形即成石头馃子。在平锅中焙熟即可食用。
历史文化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从渔梁坝上岸来到凉亭歇息,只见亭中有个卖馃摊子,便令随从买了一个吃着,觉得又香又脆,很有味道,连声称赞:“好吃,好吃!”他付了加倍的钱以后,又赠送卖馃人一枚“福”字小印,叫他在馃上印上志号,以便下次来吃。并告诉摊主以后遇到什么难事,可凭这颗小印去找官府。
自从馃上盖了“福”字印志以后,顿然门店若市,生意兴隆,独占食摊。这样一来,引起了同行的妒嫉。当地有一恶少,受人指使,寻衅滋事,一脚踢翻了摊主的平底烤锅。由于用力过猛,锅片飞起,砸瞎了自己的左眼。同伙见此情形,便把摊主抓到官府评理。摊主急中生智,连忙将那枚福字小印呈给知府。知府接过小印一看,只见边款刻着“乾隆御制”四字,马上喝令退堂,向摊主赔礼道歉。从此,再也没有恶棍敢来欺负那个摊主了。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徽州府城,“福”字香椿馃也就随之身份倍增了。
做法
石头馃用猪五花肉丁和炒黄豆粉拌成馅心,用面皮包上,收口捏紧,用木碾推擀成圆饼形状,然后放在平锅中炕烙,每个饼子上放置一块石头(现在仍放一块特制的砖头)压着,放石头的目的是为了均匀地传热,以使馅心熟透,边炕边按动石头(饼子不用翻身),促使内部油脂渗出,一直炕至熟透取出即成。咬开后香气扑鼻,滋润味美,如配汤食用,其味更佳。馃是当地人的俗称,制作中用石头压,故称石头馃,亦称黄豆肉馃。
[!--empirenews.page--]清蒸石鸡
简介
清蒸石鸡,是安徽黄山汉族传统名菜,将石鸡剁成块,配以火腿片、香菇片,加冰糖、甜米酒、蒜瓣、盐、猪油、姜片及鸡汤,入笼蒸熟而成。此菜汤清香郁,肉细嫩柔滑,原味鲜醇,素以珍品著称。
石鸡是栖息在山涧石缝中的一种蛙类动物,乃黄山特产。以休宁县大阜瀛所产最为著名。黄山石鸡每只重五两左右,腹乳白,背黑有条纹,肉质细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等营养成分,并且具有清火、明目、滋补身体的功能,是山珍上品。
做法
主料:石鸡750克,水发木耳25克,熟火腿片50克,熟笋片50克。
调料:料酒、精盐、味精、白糖、姜片、蒜瓣、猪油、鸡汤。
做法:
1.将石鸡用刀从颈部开一小口,从刀口处下手剥去外皮,再去内脏,剁去头、爪,洗净,每只切成四块。将木耳洗净,撕小片。
2.将石鸡放入汤碗中,加入料酒、精盐、白糖、味精、姜片、蒜瓣、猪油、鸡汤、木耳、火腿片、笋片,汤碗上盖一个大盘,上笼蒸半小时取出即成。
[!--empirenews.page--]秤管糖
简介
秤管糖,是安徽传统糕点,是一种有特色的饴麻制品,用芝麻粉或者米粉,饴糖、白芝麻或黑芝麻等原料制作而成,其形状象一根根切断了的大秤管,故称之为“秤管糖”。
秤管糖用饴糖裹着白芝麻或黑芝麻,里麻有一个白色的糖心,糖心是白糖拌以芝麻粉、米粉做成的。如将其搓捏得更细(如钢笔筒)即成“一品香”。其特点是松脆,不粘牙,甜香适口,老少皆宜。